欢迎光临深圳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继续打击塔利班?美议员出损招:美国可在印度驻军,还可威慑中巴

美国《国会山报》网站近日刊登曾参加过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众议员马克·格林(Mark Green)的文章建议称,美国应该在印度部署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塔利班控制阿富汗这一变局。


美国众议员马克·格林

文章作者称,对于作为一名在阿富汗服役的美军老兵,看着阿富汗人紧紧抓住飞机不顾一切地想离开,以及美国国旗飞离喀布尔,还有塔利班在总统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都让他感到心痛。但是,比起美国放任阿富汗“陷入进一步混乱”,这一切都不算什么。


喀布尔机场的混乱震惊世界

作者批评拜登政府仓促而欠妥当的撤军行动,在阿富汗造成权力真空,可能会对未来几年的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危险的影响,除非美国现在采取行动减轻这种后果的最严重后果。其中一种方法是在附近的一个国家部署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阿富汗不断上升的威胁。他鼓吹,现在是美国和印度发展更强大的国防伙伴关系的时候了,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


马克·格林认为美国应该在印度驻军

这名美国议员断言,塔利班在阿富汗的统治将会是残酷的,外界可能会看到侵犯人权尤其是妇女和女童人权的行为,这将是拜登政府的撤军行为的可怕后果。作者坚持认为,假如美国借此在附近设立一个部署了快速反应部队的军事基地,向塔利班施压,那么这些最严重的暴行就可能避免。

作者还称,向印度出兵也可能解决其他问题,例如(美军和中情局撤出导致的)情报中断,以及中国和巴基斯坦在该地区的潜在影响力。他认为,美国无法承受在阿富汗的完全情报中断,塔利班一直保持着与“基地”组织的关系,美国不能相信塔利班会阻止阿富汗再次成为恐怖网络的避风港。美国必须想办法密切关注阿富汗的地面情况,并关注该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

文章称,如果美国打算有效地执行情报任务并进行反恐作战,那么在附近拥有一座军事基地是必不可少的。超视距反恐战略需要附近的基地,否则美国将被迫使用与2001年10月B-52轰炸机不得不从印度洋来回飞往内陆阿富汗时所做的相同类型的远程打击。前往目标所需的时间越长,任务的风险就越大。相反,美国在印度等附近国家开展行动,可以使用地面传感器进行监视和远程隐形无人机,从而大大降低美国资产和人员面临的风险。

作者宣称,巴基斯坦和中国打算扮演的角色,只会加剧美国对阿富汗的担忧。他还指责多年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塔利班有着密切但复杂的关系,认为是因为巴基斯坦的支持,塔利班才能在1994年在阿富汗夺取政权,许多巴基斯坦人甚至公开为塔利班欢呼。

这名美国议员还称,巴基斯坦一直在充当中国和塔利班之间的中间人,并臆测两国很可能会承认塔利班政权的合法性。作者声称,在印度西北部部署军队或威胁这样做,可能会给巴基斯坦施加足够的压力,从而停止支持塔利班。作者称,这可能不会阻止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带到阿富汗,但它会让中国和巴基斯坦都知道,他们将要“为他们在阿富汗的行为负责”。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8月16日说,阿富汗局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尊重阿富汗人民的意愿和选择。阿富汗战乱已经持续40多年,停止战争、实现和平既是3000多万阿富汗人民的一致心声,也是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共同期盼。中方注意到昨天阿富汗塔利班方面表示,阿富汗战争业已结束,将协商建立开放包容的伊斯兰政府,并采取负责任行动确保阿富汗公民和外国驻阿使团安全。中方期待这些表态能够得到落实,确保阿富汗局势实现平稳过渡,遏制各类恐怖主义和犯罪行径,让阿富汗人民能够远离战乱,重建美好家园。

华春莹说,中方在充分尊重阿富汗国家主权以及国内各个派别意愿的基础上,同阿富汗塔利班等保持着联系和沟通,一直在为推动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长期以来,中方始终尊重阿富汗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始终不干涉阿富汗内政,始终奉行面向全体阿富汗人民的友好政策。中方尊重阿富汗人民自主决定自身命运前途的权利,愿意继续同阿富汗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为阿富汗和平与重建发挥建设性作用。

(编辑:YZS)

延伸阅读

印度决定撤了,阿富汗的最大输家不止美国,印度的政策也失败了

阿富汗沸沸扬扬闹了几天,远在美国的拜登终于返工,在国内国际一轮轮声讨中坐不住了,于16日在白宫发表讲话,承认塔利班的掌权速度超过美国预期,但坚称结束美国在阿20年战争是“正确的决定”。

对于指责声,拜登强调:美国的使命从来都不是国家建设,他指责阿富汗政府的迅速垮台,还将出现目前局势的部分原因归咎于他的前任,特朗普去年与阿富汗塔利班达成撤军协议。

总之就是,美国撤得有理有面,但盟友看到的却是美国信用的破产。德国方面承认,德国联邦政府误判了阿富汗局势。法国方面表示,阿富汗绝不能再次成为恐怖主义的“庇护所”,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将继续打击恐怖主义。最着急的要数英国,英国首相约翰逊最早时间就召集了正在休假的议会复会,喊话美国不要过早承认塔利班。



而阿富汗一边,塔利班先期进城时就做了不杀不抢善待女性的承诺,夺取政权2天后,塔利班又发表声明称,“现已宣布对所有人实行‘大赦’。所以你应该满怀信心地开始你的日常生活”。让全球媒体关注的还有塔利班缴获的大批美制武器,美媒义愤填膺地表示,美国花在阿富汗军队上的钱最终却让塔利班受了益,成了塔利班的“运输大队长”。

美国拍拍屁股如疾风般溜走了。欧洲国家却不得不担心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是可能到来的难民潮。连日来,阿富汗民众挤满阿富汗喀布尔国际机场的图片视频刷爆网络。美军为了控制“失控”想要逃离阿富汗的民众鸣枪,期间有数名阿富汗人身亡。

紧接着,16日,一架美军C-17运输机上发生的混乱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视频显示数千名阿富汗人在飞机起飞前沿着跑道拼命追赶,一些人爬上机身的起落架等位置,在飞机起飞后至少有两人从空中掉落身亡。

见过爬火车的人,还真没见过现实版爬飞机的人,让人唏嘘!

不过,还是有约640名阿富汗民众登上了C-17,逃离喀布尔。机舱里密密麻麻全是人的照片瞬间霸屏,要知道,C-17的额定载客为134人,这已经超载了5倍。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在美国通知为其工作的阿富汗人已暂停运送他们的航班后;在阿富汗民众还在想办法爬飞机,挂起落架逃离时,美国士兵连他们的军犬都没落下,这些军犬还被拍到有座位。



世界头号大国的狼狈逃窜让人感慨。另一边的南亚大国也决定撤军了。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阿林达姆·巴格奇17日称,印度已决定撤离驻阿富汗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鉴于目前情况,我们驻喀布尔大使及他的工作人员将立即转移至印度”。

阿富汗的位置牵一发而动周边,美国可以作壁上观,印度却不能,印度一直在阿富汗拥有长期利益和大量投资。7月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还访问了印度,稳固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的同时,布林肯还试图安抚这个重要的亚洲伙伴:美国会维持对阿富汗的外交和经济承诺。

美国此前不是没有设想过,撤军后在阿富汗的几十年“成果”将付之一炬,为此一直积极寻求印度能站出来为美“接盘”。找上印度,是因为美国认为印度由于长期站在塔利班的对立面,同样不愿意看到其重新在阿富汗掌权的局面,这构成了美印合作的战略基础。并且他们都认为,塔利班未必就一定能获取政权。因此,美国希望印度能够在空中支援阿富汗政府军上发挥更大作用。

说到底也只能是希望。塔利班此前势如破竹之时,印度就已拒绝了阿富汗政府向其发出的空中支援的请求。现在决定撤走大使馆及工作人员,更是说明印度也在持观望态度。



印度驻阿富汗大使馆

对美国一手培养的阿富汗政府,其腐败无能广为人知,才会在美军一撤走后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轰然倒塌。然而,印度在阿富汗的深耕却较少被提及。

在阿富汗局势中,印度损失不可谓不惨重。印度在阿富汗进行了20年的投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不仅这几十亿打了水漂,今后更有可能在阿富汗没有任何话语权,从而导致其从北方包围宿敌巴基斯坦的战略破产,以阿富汗为起点的中亚战略、欧亚大陆战略只能变为纸上谈兵。

对于阿富汗的局势变化,印度网民有的抱怨被美国出卖,更有人攻击阿富汗人忘恩负义。但有阿富汗网民一句话直接打到印度人的痛处:从第一次英阿战争开始算起,历次阿富汗被侵略时,都晃动着印度人的身影,印度为何总与失败的侵略者一伙?

印度一直难掩野心,试图成为阿富汗棋局的重要玩家,持续加大输出。“9·11”后,美国军事入侵,印度见缝插针开始与阿富汗重新建立联系,20年间的30亿美元让印度成为除了美英日德之外,对阿富汗的最大投资国。

根据2011年印阿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印度承诺在阿富汗所有34个省安排近400多个项目。两国贸易额目前已达10亿美元。印度在阿富汗修建了重要的公路、水坝、输电线路、变电站、学校和医院等,而这些重要的设施都是印度布局中亚战略、欧亚大陆战略,想要双线围堵中巴的一环。



印度援建阿富汗的水坝

军事动作印度也没落下,提供的军事援助也越来越多,2015年,印度决定向阿富汗赠送4架Mi-35直升机。此外,印度还向阿富汗提供军用车辆,其国防学院每年替阿富汗培训大约50名军官学员。

然而,再好的战略构想也要以实力为基础。巴基斯坦拉合尔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埃桑表示,尽管印度试图通过在阿富汗边境通过“代理人战争”来击败巴基斯坦,但印度从未意识到它永远无法击败巴基斯坦的地理优势。印度利用阿富汗的领土对巴基斯坦发动了一场秘密战争。在过去的20年里,印度在阿富汗一直试图“与野兔一起奔跑,并与猎犬一起狩猎”,现在差不多已经结束了。

“印度在阿富汗的政策失败了”,真没什么博弈的筹码不说,在阿富汗的投资也白瞎了,还得担心塔利班会不会将矛头转向印度,真可谓是尴尬又窘迫!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深圳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深圳在线 demo.ftcms.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